186家美国银行或“垮掉”?
来源:天津友通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         发件人:         时间:2023-05-09

  据《今日美国报》当地时间5月4日报道,一份研究美国银行系统脆弱性的报告指出,美国不少银行和硅谷银行一样持有大量未受保存款。当前经济环境下,如有半数储户决定提取其未受保存款,据估算全美将有186家银行可能因遭遇挤兑而资不抵债,像硅谷银行那样“垮掉”。 

  第三家倒闭的美国大型银行

  当地时间5月1日,据路透社最新报道,美国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局(DFPI)表示,监管机构已接管第一共和银行,这是两个月内倒闭的第三家美国大型银行。法国《世界报》称,硅谷银行3月初破产,随后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倒闭,现在轮到第三大金融公司,第一共和银行也倒闭了。

  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在最新声明中宣布,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第一共和银行的接管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受摩根大通对第一共和银行的收购要约,摩根大通承担第一共和银行1039亿美元的全部存款,并购买其大部分资产。报道称,据另一份声明显示,FDIC与摩根大通银行签订了一项收购和承担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FDIC将与摩根大通分担第一共和银行贷款的损失,估计存款保险基金支付的成本约为130亿元。第一共和银行的总资产约为22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900亿元)。

  《世界报》报道称,目前的银行业危机可以用3个现象来解释:

  ♦美联储决定的高利率,导致短期贷款成本在一年内从零上升到 5%,这一政策导致资产减少,达到银行债券投资组合的 15% ,当利率上升和债券价格下跌以调整并提供与市场提供的相同回报而其成本增加时,储户要求更高的利率,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正如机构管理层和美联储的第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报告所揭示的那样,由于监管不力的银行所犯的错误,这些损失有所增加,他们将客户的短期存款投入失去价值的长期债券,然后在客户提取存款时不得不清算他们的投资组合,损失惨重,因为他们在华尔街的资金危机期间需要这些资金。
  ♦这场危机加速了联邦州担保存款的提取,仅达到 25 万美元。在互联网时代,只需在智能手机上点击两次即可提取资金,这使得银行无法关闭,这就是导致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在较小程度上导致了 Signature Bank,最后是 First Republic。这使得银行无法关闭,这就是导致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在较小程度上导致了签名银行的破产,最后导致了第一共和国银行的破产。

  下一个“爆雷”的会是谁

  当地时间5月3日晚些时候,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表示,正在与潜在投资者就包括出售和融资在内的战略性选项进行谈判。由于对美国银行业危机恶化的担忧持续蔓延,美国多家地区性银行股价暴跌。3日美股盘后,美国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股价一度暴跌超50%。自3月至今,这家银行市值已蒸发近90%,目前的市值约为7.7亿美元。此外,阿莱恩斯西部银行收跌38%,第一地平线银行下跌33%。

  美国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自从5月1日第一共和银行被摩根大通接管以后,其存款未出现异常外流。该银行还表示,出售27亿美元的银行融资贷款组合的计划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目前有几家潜在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正在与银行接洽,银行将对包括出售和融资的所有战略选项进行评估,以此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由于没有多少潜在买家对买下整个银行感兴趣,因此直接出售受到阻碍,银行也在考虑拆分和融资。知情人士说,潜在买家担忧,如果买下这家银行,可能不得不因减记部分贷款而蒙受巨大损失。

  市场分析认为,西太平洋合众银行是在硅谷银行、签名银行以及第一共和银行纷纷爆雷之后,下一个摇摇欲坠的区域性银行。自3月初美国爆发区域性银行危机以来,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股价已经下跌了近90%。

  挤兑风险 监管不力

  资产贬值显著增加美国银行遭未受保存款储户挤兑的风险。银行资产贬值后能否存活,取决于市场预期有多少该银行的未受保存款储户决意提款。

  针对美国银行系统的整体资产状况评估后,判断:只要有半数未受保存款的储户决定提走这些存款,就有合计资产约3000亿美元的186家美国银行面临资产减值风险,意味着这些银行剩余资产按市值计价,已不足以偿还其全部已受保存款。

  银行倒闭并非空穴来风,早有迹可循。

  从美联储和FDIC近日发布的针对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的监管审查报告可看出,这次金融风险暴露了两方面隐患:

  ● 银行管理层对于风险的管理不力,并且未认真及时处理已经发现的问题
  ● 监管机构未能及时根据银行现实情况或监管测试结果“升级监管”

  美联储针对硅谷银行的审查报告指出,美联储监管框架的核心在于银行董事会对于银行的有效监管,并且管理层对银行日常运营决策充分负责。“而硅谷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未能有效监督银行商业模型和资产负债表战略中的风险,也没有及时、充分地搭建一个与其增速和商业模型风险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框架。”